close

焚書! 坑儒? 秦始皇背了兩千年的黑鍋?!

藉著最近故宮的秦俑特展,我也看了一本關於秦始皇的書"秦謎"。

秦謎

這完全顛覆我們在歷史課本上所認識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手段殘暴、民間生靈塗炭

本書採用偵探小說式寫法,作者跟讀者是在站同一個水平下去探尋問題背後的謎底,將每一個出土的資料按當時的情境去推理剖析後世傳聞的真實性,最受大家八卦的應該就是秦始皇的生父是贏異還是呂不韋吧!故事寫得極為精彩,實在讓人不捨放下書,一直跟著作者查案下去

對歷史故事、偵探小說有興趣的朋友,不可錯過,一定會讓你享受到邏輯推理的樂趣!縱使這兩種都不和你胃口,本書還是有高度的閱讀價值喔!為什麼呢?看我細細道來~

 

第一、認識何謂"歷史"

書中提到「歷史是基於史料對往事的推想。連接史料和往事,通過解讀史料來重現往事、建築史實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人類的智力,去做超越時空、由小見大的推想。推想必須合理。

合理的推想,一是要有史料的依據,否則就成了空想;二是要合於邏輯,否則就成了臆想。」

《史記》是司馬遷所著,原本以為就只是整理成冊而已,其實不然,史記並非史料,只是根據流傳下來的史料編撰,而這樣的編撰是否會受生存的時代,官方和輿論主流影響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而編入呢?這個問題在我們國高中念歷史的時候好像從未想過(應該說我們根本搞不清楚史料跟和史書的差異吧!),不過在生活當中我們卻是能夠理解這兩者的差異,例如:很多時候我們在聽別人陳述他人的八卦傳聞時,會直覺性思考現在陳述的這個人的個性特質(是否愛誇大事實、加油添醋、加入自己的臆想),而非照單全收!因此要先將史書解構成史料,將可信度較高的史料、可信度較低的歷史故事和不可信的添加偽造區分開來。

而原來司馬遷所生活的西漢武帝時代對於秦王朝本就有否定的偏見,加上司馬遷是個愛聽故事的人怪不得關於秦始皇生父這件事情,寫來前後矛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似乎是贏異親生,但在《史記•呂不韋列傳》又寫的好像是呂不韋的...究竟是怎麼樣呢?為了讓大家也享有查案樂趣,就不破梗囉^^

 

第二、學習如何學歷史?

本書之所以可以大膽地推翻史書裡對秦始皇的偏見,最大的原因就是李開元作者夠深入歷史現場,有幾分證據(史料)說幾分話,雖然我們也不是歷史學家,本書與史實距離為何也說不清,但我覺得其精神倒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書中提到「古往今來,歷史在變化,人物在更替,不變的是人性,相通的是人情,這是今古之間能理解溝通的基礎。要破解過去的疑案就必須深入歷史現場。

一是用腳,深入歷史事件發生的空間現場,就是到古代遺址去腳踏實地,去走去考察。

二是用腦,深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現場,也就是穿越時空,去設身處地地體驗當時的事件情景和人物心情」

難怪古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做學問絕不是只要坐在教室裡或電腦前就好,在資訊爆炸時代以此精神與習慣來思考資訊的真實性就不容易人云亦云,還能有深度獨立思考的能力呢!常常我們只用單一的歷史事件故事來窺其當政者的思維對錯或其用意、領導智慧個人是覺得恐有斷章取義之嫌,每一個行為決策的背後絕對有成千上萬的因素影響,唯有了解其生長環境養成之性格、當時處境、民情文化等,我們才能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進而思考如果我是他,我會這麼做嗎?利弊為何?能理解其身不由己,相信這會稍稍減緩我們二元對立的思考慣性,沒有了抱怨與偏見才能謙虛地從他們身上去學習經驗教訓,這才是學習歷史的用意與樂趣阿!

 

第三、絕對重新認識秦始皇!

基於以上兩點,我想本書不只是重新認識秦始皇,更是了解整個時代的各國風情、外交政策、外戚文化、歷史上謎樣的人物,然後懷抱著崇敬的心到故宮走一趟,【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我也要用腳去學歷史囉^^

arrow
arrow

    Shirlam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